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沟通是家庭教育的桥梁
李光耀,新加坡开国元首。中华儒家文明源远流长,影响广大,除中国外,许多周边国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新加坡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新加坡内阁资政、前总理李光耀则是儒家文明的积极倡导者。在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里,李光耀带领新加坡在30年内由一个殖民地脱身,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被誉为“新加坡国父”,是20世纪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新加坡国家缔造者,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他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也非常具有学习价值。在这里转录一篇描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教子理念的片段,在与孩子沟通和关注精神生活方面,这位在全球政坛中享有极高威望和声誉的“巨人”,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李光耀1923年出生,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党溪乡。早在他的曾祖父时,由于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移居新加坡。李光耀的夫人柯玉珠,祖籍福建同安县,是新加坡的著名律师。
李光耀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特别注重跟孩子们沟通,他的孩子们也都成长为新加坡的知名人士。他共有3个孩子:长子李显龙,曾任内阁贸易和工业部长,现为政府总理;次子李显扬,准将军衔,现为新加坡电信公司总裁助理兼国内服务执行副总裁。女儿李玮玲是一名著名的儿科医生。
李光耀教育子女最重要的经验,那就是父子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他认为,沟通比斥责更重要。中国的大多数父母都会训斥孩子,童年时代的李光耀也曾领教过做烹饪教师的母亲所给予的这种“待遇”,母亲的训斥使他懂得怎样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李光耀为人父后,继承并发扬了母亲教育过他的这一“法宝”,当孩子们做错事时,通常也会受到他的斥责。但是他更偏向于跟孩子轻言细语地讲道理,且从不体罚孩子。
因此,在生活中,李光耀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比斥责孩子的时候更多。他总是寻找各种机会跟孩子们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他都和孩子们一起共进晚餐。他每年至少带孩子们旅行一次,每次都有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当他去打高尔夫球时,也喜欢带上他们一道去。
虽然李光耀的公事很多,工作很忙,但他仍抽出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跟孩子交流和沟通。带孩子去走亲戚,也是李光耀常做的一件事,他尤其重视春节除夕的家族团聚。通过这种场合,他让孩子们有机会去认识家族的新成员,包括家族中新添的婴儿,反过来也给亲戚朋友认识自己孩子的机会。李光耀认为:“有了经常联系,大家就会相互帮助。”
近些年,新加坡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李光耀却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他主张让孩子们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他把那些一味给孩子提供生活享受的父母,比作“圣诞老人”。因为圣诞老人总是慷慨地向孩子们赠送吃的、用的和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他说:“将来有一天,孩子们要进入社会,不管他们是否会受雇于人,那时候都不会再有‘圣诞老人’。他们得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为了他们的长远利益,他们从现在起就必须懂得‘一物换一物’的道理。”
新加坡的电视业十分发达,内容也十分丰富。可李光耀反对孩子一天到晚坐在电视机前,他认为,与其让孩子这么消磨时间,不如让他去多读点书,读好书对他们有好处。他觉得,电视在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方面起的作用,远远比不上书籍。
李光耀教育孩子不要依赖父母,要走自己的路。由于他跟孩子们之间在感情上沟通得好,孩子们对他的这种观点也非常支持。当长子李显龙从内阁部长升任为副总理 时,人们一直认为显龙是父亲的接班人。但李光耀坚决反对,他说,总理这份工作不是私人财产,不能传给儿子。果然,当李光耀隐退时,吴作栋担任了总理职务。李显龙对父亲的安排也毫无怨言。
【家庭教育现状:沟通匮乏】
目前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不了解,情形是非常严重的。家长不理解孩子,总认为孩子的发展不如意,总认为孩子不听话,总认为孩子对家长没有爱心,总认为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于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信心,产生了很多苦恼。同时,孩子也总认为家长不可靠,不理解他们,总认为家长的观念陈旧,总认为家长管得严,或者教育方法死板枯燥无味。于是,在学校或社会上有什么事,他们不跟家长说,宁可去找自己的同学、朋友;他们有知心话,有什么快乐或者烦恼,也不跟家长交流,宁可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漫游;他们受了委屈,宁可把它埋在心里,也不让家长知道,更不要说让家长替他分忧;更有甚者,遭受了挫折,本来是没什么大事,他们放大了挫折,宁可选择跳楼自杀,也不选择与父母交流。
这些现象,可谓触目惊心。这说明,家长跟自己的孩子沟通太少了。推荐:www.jingyixinhai.com
- 上一篇:李光耀:一次教育改革 实现新加坡蜕变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