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加坡在线 >> “新加坡梦”没听过?快来学习,要不你OUT了! rss

“新加坡梦”没听过?快来学习,要不你OUT了!

xinjiapo.71ix.com.cn 在 2015-04-11 发表,评论(0),阅读(0)

从小到大一直只听过美国梦,谁知在习大大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神州大地上也有了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中国梦’,我们中国也跻身为世界上第二个‘有梦大国’,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4月9号晚上,看了一则新闻,说新加坡举行了‘新加坡的未来50周年’论坛。第一眼不以为然,细细读新闻,不禁惊呼,新加坡也有‘新加坡梦’了!爱学习的我们怎么能放弃与时俱进的机会?现在我们也为大家及介绍一下那场论坛里谈到的‘新加坡梦’和其他知识。

先普及一下这个论坛,新加坡即将迎来建国五十周年,虽然现在的新加坡繁荣富强,百姓安全乐业。但是‘居安思危’,‘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直是华人坚信的信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以后的新加坡没有‘近忧’,新加坡最智慧的大脑们已经开始讨论新加坡未来50周年的规划了,于是这个论坛应运而生,让人不得不感叹新加坡的‘忧患意识’。其次‘新加坡梦’的提出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学董事会主席、悦榕控股执行主席何光平。他在 “新加坡的未来50年”讲座上,先描绘他对新加坡的未来发展情况时指出,未来的新加坡会是一个“无数把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志愿组成的社会“,“如同不同思想碰撞的集市,多元且具有凝聚力”。何先生对新加坡的未来十分看好,但也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新加坡梦’,

小编为大家摘录下来:

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何光平在以“社会与身份”为主题的演讲中,说道‘建国总理李光耀的逝世让国人在过去两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悲伤和感恩之心,以及史无前例的国家意识,堪称一场“全国性的洗涤”‘,‘但在他看来,国人虽明显感觉到一种身份认同,却难以清楚指明其定义’(联合早报语)。
小编点评:
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很模糊的这个问题,曾一直让本地学者头痛。国父辞世,举国悲痛,雨中相送,堪比当年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去世时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国民异常团结,但新加坡国民却不知道我们因何而团结?因为有共同的国父,还是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观?总之,新加坡人在国外,很少有能被外国人以’新加坡人‘的标签快速识别出来(比如见到90°深鞠躬的人,大家都会以为他是日本人,因为他们普遍讲礼貌,并且讲的厉害;比如提到绅士,大家往往会想到英国,因为英国男人们往往以绅士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传媒中),在新加坡国内,也很少能达成统一的’身份认同感‘,即抛开地理和国籍,我们还可以因为什么,而可以被统称为’新加坡人‘?这个问题的答案,何先生在后面有讲到。

新加坡梦?正如“美国梦”代表着美国社会中的那种靠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样,何光平认为“新加坡梦”和美国有着同样的功用。那就是象征着拼搏精神,象征着人们相信不管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出身,只要靠着勤劳和智慧的拼搏精神,社会就会鼓励你,会提供许许多多的机会,让人们看到希望并且愿意为这个希望而努力奋斗。然而,何先生提到,如今的新加坡社会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他认为’新加坡梦‘现在基本上是新旧移民的’新加坡梦‘而不是新加坡人的’新加坡梦‘,新移民们普遍觉得他们的梦想,可以通过奋斗而在新加坡实现,而“很多国人现在并不觉得只要自己肯尝试,就可以达到“。
点评:
这个现象跟美国梦类似,前赴后继的移民奔赴美国,如果不是带着梦想,他们没有必要千里迢迢远离故乡,所以他们既然来到美国,就肯定尽自己的权力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也就是‘美国梦’,而美国本地居民(几代前已经移民美国,彻底美国化)难道没有梦想么,他们也肯定有梦想,比如有房子的想要一个更大的房子,家里有一辆车的想换一辆更好的车,这都算‘梦想’。只不过相对于怀揣梦想的新移民来说,本地居民相对‘安逸’一些,所以他们的梦想没有像新移民那样迫切,所以也会相应得没那么有动力去拼搏,去实现梦想。美国梦如此,新加坡梦也是一样,这是移民社会不同族群间差异的必然现象。

何光平先生总结说,新加坡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保持、培养和锻造新加坡梦。对每个国人来说,新加坡身份的定义或许是不同的,但只要每个人都能实现各自定义下的新加坡梦,新加坡人将能形成多元且具凝聚力的集体身份。对于如何塑造新加坡人或者新旧移民的‘新加坡身份认同感’。他提出三点建议:加强多元社会的凝聚力,提高社会流动性,以及创建协作式治理和信息丰富的公民社会。他认为,不论是不同性取向的群体,还是新旧移民群体,新加坡社会在不同方面的多元状态造成普通国人的“认知失调”,因为固有的视角和社会规范已经不足以描述迅速变化中的新加坡社会。对此,他指出,新加坡社会不应再简单的以“华族、马来族、印族及其他”的种族标签划分,而是要拥抱每个个体,打破刻板印象。

点评:
对于何先生的总结,小编深感赞同,只是想再深入一些,提一些自己的建议。对于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问题,即有名的Singapore’s identity problem,如何塑造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除了像何先生所说‘打破总族标签’‘拥抱个体’外,小编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是‘身份认同困境’的突围之路。因为只有关于本地的文字出版,音像如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业才可以塑造新加坡的‘软实力’,才能让百姓真切得了解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逐渐培养起’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一直看港台电视剧,听着外国歌曲,书店里也少见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这样被外国成为‘文化沙漠’的文化环境里,培养’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感‘谈何容易?没有文化的土壤,即使在荒芜的土地上盖起最宏伟的高楼大厦,也是冷冰冰的建筑,而孕育不出活生生的百姓热爱的’新加坡的根‘,也自然不会生长出郁郁葱葱的’身份认同感‘的’苍天大树‘。新加坡梦,与某国‘梦‘不同, ‘新加坡梦‘更强调’个自定义‘,即何先生所提到的‘多元化‘。这才是深入民心,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和梦想的不同,这样符合每个人的利益的梦想,不会落入‘集体主义’的怪圈,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试想,如果五百万多新加坡人一起梦想同一个’梦想‘,而每个人都与别人不同,每个人的梦想自然也不同:有人想要更好的经济条件,有人想要家庭更和睦,有人想要更有档次的娱乐,有人想要更高的精神享受,那这个五百多万新加坡人共同梦想的提法对于每个人来说,实际意义不言自明。其次对于‘新加坡梦’对于新移民和新加坡人‘实现程度’难易不同的问题,小编认为对于新移民来说,‘新加坡梦’确实很容易实现。首先他们没有特别大的梦想,可能只是’中产梦‘(稳定的工作,有属于自己的屋子还有一定的存款,还活的比较体面),所以只要辛勤劳动,‘中产梦’要比在中国容易实现的多。而对于新加坡本国人,已经有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再想向上有所突破,比如由富裕变成富豪,那势必会经历‘瓶颈期’,也就是不那么容易实现了。

关于领袖的问题:何先生说“领导者将不只是引导一场全国性的对话,而是作为对话的一部分。其他人也以自己的节奏前进。从外面看进来,我们不会像过去那么有秩序或一致。” 最后关于新加坡未来的领袖人物,他诚恳得期待说:“新加坡未来的领袖应该勇于把握未来,而不是捍卫过去。”
关于国家治理?何先生指出,‘公民社会只有掌握足够信息才能进行有效对话,政府应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或可考虑采取类似香港的《公开资料守则》。他也倡导更信任年轻人,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
点评:结合何先生的最后两点,小编认为英明神武的强势领袖不可多得,能有一位严于律己的实用主义的精英李光耀先生,已经是新加坡,乃至华人世界中无比的幸运了,所以未来的领袖必然会是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平民路线‘。未来的新加坡,甚至未来的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不应该去期待一个强势的英明领袖的出现,而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完善像李光耀先生创建的优秀的制度,使之更完备更先进,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性和纠错性,其次像何先生说的’公民社会只有掌握足够信息才能进行有效对话,政府应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百姓有相应的监督甚至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力,让百姓切身融入国家的建设中,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政府爱人人,人人爱政府‘的公民社会国家。正所谓,‘好政治制度常有,而好领袖不常有’,努力建立一套法令严明行政效率高的政治制度,远比等待一个政治强人的出现来的容易,而且谁知道那个政治强人会把国家按照他的思想搞成什么样子。推荐:www.jiasenmenchuang.com

Tags:

已有位网友对““新加坡梦”没听过?快来学习,要不你OUT了!”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