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加坡在线 >> 世界级产业地产大师李光耀的7大狠招 rss

世界级产业地产大师李光耀的7大狠招

xinjiapo.71ix.com.cn 在 2015-04-30 发表,评论(0),阅读(0)

1、全球产业视角,逆向突破
我们今天做产业园区,一定会特别关注自然资源的丰裕和产业环境的适配。然而,新加坡的自然资源基础几乎是零,连淡水都要进口;工业基础也是零。
产业君甚至认为:李光耀几乎就是将整个新加坡定位成了全球产业视角下的大型产业园区,发展节奏同步世界步伐:60年代以港口、化工等产业为主;70至80年代以电子、金融和旅游产业实现经济起飞;90年代房地产受挫,又迅速以IT产业补位突破。
请问:列位大佬治下的园区,在全球产业视角下处于什么位置?全国、全省、全市呢?是科学的定位还是臆想的安慰?
2、规划是1,建设是0
谈到规划,产业君常会想起深圳的华侨城。这是深圳早年大规模建设区域中惟一没有实现“深圳速度”的地方,环境优美,尺度宜人,让人感觉超级舒适。背后有一位功臣——孟大强,一位在新加坡从事城市规划达30年之久的规划大师(代表作有圣淘沙等)。孟大强为华侨城制定了一部《华侨城总体规划》,现在已执行了30年基本不变。 “产业地产”微信平台以前登过一篇文章《苏州工业园:3000万规划费花得值不值?》,也是一样的道理。
“规划”是新加坡在分享城市建设经验时最常提到的词汇,在全球城镇化浪潮汹涌的年代,城市规划已经成了新加坡向世界推荐自己的名片。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百年规划。
产业君几年前曾到新加坡考察学习,怀着朝圣的心情参观了新加坡城市规划展览馆,深受震撼,这才是规划啊,而不是按照老板规定的意思去画啊。我们同行的一位同事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名言:规划是1,建设是0。唯有前瞻的规划,才能让后面的开发、建设、运营具备质变的可能。
好吧,不吹捧这个规划为先的强悍小国了,这个话题大家可尽情百度。一句话:规划是真正的黄金,要有耐心啊有耐心。
3、先安居而后乐业
国内不少产业园区的空心化严重(要么产业空心,要么配套空心),即便是某些国家级的标杆园区,也曾经受到住宅和商业配套不足的困扰。
而新加坡在“居者有其屋”方面独树一帜, 50年来大力建造推广组屋(类似于国内的保障房)。今天,尽管新加坡人均GDP已经超过5万美元,但82%的人口仍旧居住在政府组屋里,简直无法想象,俨然杜甫笔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现实版。不同于国内保障房性质住房购买设置了多道门槛,新加坡的组屋是按照一户居民一套的原则出售,真正覆盖了绝大部分人口。
让所有人舒适安心地居住和生活,克服大城市病,为新加坡的产业发展和工作就业提供了十分关键的配套基础。
唉,产业君想想自己每天恐怖的通勤和拥堵时间,满眼都是泪,此刻只想静静(┬_┬)
4. 在复制中深度扩张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707平方公里,相当于1/9个上海、1/24个北京,却在各国投资参与开发工业园区,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新加坡-廖内-柔佛”区域达11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参与的园区面积为2517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171个新加坡。
1960年代,新加坡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李光耀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在西部的裕廊划出一片土地,建工业区,吸引企业投资。刚开始情况并不妙。尽管花费1亿新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区依然空荡一片。李光耀经常到美国访问,吸引投资。1968年德州仪器公司来设厂装配半导体,接着是惠普。到1970年有390家企业进驻,均获五年免税。
受限于本国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新加坡开始向海外复制“工业园商业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知名者如印度班加罗尔国际科技园、印尼巴淡工业园、菲律宾卡梅尔第二工业园、越南-新加坡工业园、卡塔尔自由贸易及物流储存区、阿联酋阿布扎比工业城、苏州工业园等。
一个园区如果具备了在复制中深度扩张的能力,那它一定是找到了普适的真理。做到这一点,太难了太难了,所以,我们只能膜拜新加坡。
5、强力打造产业投行
产业投行,在产业地产界比较流行,也是各大产业地产商追求的崇高境界。毕竟,靠地产思维赚钱的草莽时代已经过去,真刀实枪地拼产业运营的时代确切到来。产业君最近一年已经接触过十余个以产业投行思维运作园区的民营老板,说句真心话我还挺惊讶的。
说到产业投行,赫赫有名的淡马锡(国有全资)无疑是主角中主角。在最鼎盛时期,淡马锡通过产权投资直接拥有44家公司的股权。这44家公司作为淡马锡的第一层子公司,淡马锡又分别通过产权投资活动、下设子公司的方式控制着2000多家公司。根据《淡马锡年度报告2014》,过去10年间,淡马锡的投资组合净值增长超过1倍,达到2230亿新元。

按照资产所在地划分,中国是除新加坡本土外淡马锡最大的投资目的地。截至2014年3月31日,淡马锡在新加坡和中国的投资比例分别为31%和25%。淡马锡作为境外投资人也是国内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股东,包括中行、工行、建行、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等(有点猛啊,跟米国的摩根有的一拼啊)。
6、重视关系、人才和政策生态
李光耀奉行实用主义,只要对新加坡的长远利益有好处的都去做。冷战时代,他内心不认同苏联,却不搞“一边倒”,不跟着西方阵营孤立苏联、东欧阵营。苏联、东欧商船也能进出新加坡码头,进行正常贸易。在李光耀看来,生意往来,不分东西,能富民强国才是正路。
新加坡经历了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转型过程,人才资源紧张。但缺乏人才不要紧,在李光耀政府的主导下,新加坡对人力资本的发展给予充分的引导和支持,以满足对各个产业人才的前瞻性需求。
除了对人才的重视外,新加坡还采取了重商政策,欢迎外资前来此投资,同时尊重外商经营意见,使新加坡成为外商在亚洲投资时必先考虑的国家之一。
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新加坡为企业打造了和谐的关系、人才和政策生态,使其可以无忧畅快发展。
7、广泛而建设性地对外学习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新加坡这样建国——城市国家,没有资源,没有腹地,周边有敌视的国家环伺。新加坡的成功没有先例可循,但李光耀却善于从其他国家吸取成功的经验并迅速地应用到国内。
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之后,新加坡失去了这个最大的资源产地和外销市场,当时又无法与敌对的印尼贸易,于是决定效法当时的以色列,跨越区域,直接与美国和欧洲贸易和洽谈投资。这项策略也被证明是成功的:时至今日,新加坡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的第一大投资目的地,众多跨国公司的亚太总部也设在新加坡。
上个世纪 80 年代,李光耀又向日本的企业学习,推展生产力运动,着重提高新加坡工人的生产效率。日本生产力中心为新加坡提供专家、培训奖学基金、训练材料、仪器和软件。新加坡仿照日本的工会制度,把工会联合总会改组为产业工会,有效地改善了劳资关系。
甚至,在军事方面,李光耀参考当时境况相似的以色列,决定实行全民兵役制度,并聘请以色列的军官来协助训练组建国民军队。今天,新加坡跟以色列一样,反而成为了本区域的军事强国。
其实,学习是大家都很重视的,但建设性地学习,实则非常不易,既考验雄心,也考验耐心。换句话说,你可曾见过哪个园区学欧美日等地的标杆而成功的?少之又少。推荐:www.dapengkacao.com

Tags:

已有位网友对“世界级产业地产大师李光耀的7大狠招”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