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加坡在线 >> 新加坡:百年新规划 半部建筑史 rss

新加坡:百年新规划 半部建筑史

xinjiapo.71ix.com.cn 在 2015-06-11 发表,评论(0),阅读(0)

《地产》记者 赵建萍/文 奥雅设计集团 部分图片提供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专家乔纳森·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曾说过:“一个城市并不是根据一张20年的远景蓝图设计而成,而是一个连续性的决策过程。”这句话是巴奈特在谈及规划管理领域问题时提出的,而从城市建设整个过程来说,仍然一语道破了成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具备哪些要点。


建筑细节的处理和高品质的追求使新加坡成为“花园城市”

今天的新加坡是一座花园城市,是一部高效的生活机器,这一奇迹的造就不得不归功于数十年来卓越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新加坡的蜕变正好佐证了巴奈特所说的“连续性的决策过程”,使新加坡呈现给世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景。




李光耀怎样当“市长”?




上世纪独立建国以前,新加坡也存在着高失业率、住房短缺、生活环境及卫生条件差、公民素质参差不齐甚至社会动乱等严重的城市问题。这一状况直到60年代李光耀执政后才有了彻底的改观。


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 30 年内得到了飞速提升

例如政府提出组屋(公共的大型住宅区)规划:在新加坡凡月收入4000新元以下的中等收入家庭都可申请购买公共组屋。首付房款为20%,其余80%可向建屋局或银行贷款。在此后20-25年中,每月从缴纳的公积金中还款。组屋由建屋局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统一开发、建设,租金和售价实行准市场价格政策,大约为市价的1/4到1/2,由此造成的收支差额,由政府核定预算时给予相应的津贴。




不同于中国为保障房购买设置多道门槛的做法,新加坡的组屋按照一户居民一套房的原则出售,真正覆盖了绝大部分人口,且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新加坡市民的住房问题迎刃而解。时至今日,尽管新加坡人均GDP已经超过5万美元,但82%的人口仍旧居住在政府组屋中。




奥雅设计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方悦在接受《地产》采访时介绍道,组屋规划只是新加坡百年规划的举措之一。纵观新加坡如何蜕变为如今的“花园城市”,大体说来可分为四个步骤,这些步骤正好对应了巴奈特所说的“连续性的决策过程”:




首先是适时更新城市的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政府职能,保证每个环节严格按照规划方针执行。例如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由国家发展部主管,具体职能部门是URA(城市更新局),URA通过定期出售土地给开发商,来落实每十年修订一次的发展指导蓝图计划。其次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概念规划两级修订计划。第一级从策略上提出城市长期发展的愿景,在此基础上,第二级修订计划对每一块土地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规划。




第三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引入私人投资来帮助政府解决融资问题,顺利完成旧城改造。最后是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上世纪80年代,“重建、再造和保护”这三个城市更新的关键因素引起政府重视,并于1989年将“新加坡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写入政策指导,使保护在法律上形成制度。


新加坡对旧建筑持保护原则,并鼓励发展商业和旅游业,做到了保护与开发共赢

如今,新加坡已经把城市规划量化。正在完善的发展总蓝图中重点提到:90%的居住人口可以在400米以内到达一片绿地,具体到学校、医院等分布的蓝图会进行“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的重新探讨。正因为有这项百年规划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年内得到了飞速提升。即使自然环境高度城市化,新加坡依旧是一个典型的热带花园城市。




坚持远见 整体规划




“规划”是新加坡在分享城市建设经验时最常提到的词汇。在新加坡从一个土地资源匮乏、城市问题繁杂的城市蜕变为如今“花园城市”的发展历程中,珍惜土地,做好百年规划是最珍贵的经验。




作为新加坡“花园城市”和“居者有其屋”理念的实践者,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特别强调城市发展中政府的责任。他曾多次公开表示,城市开发的软件不能超前,必须与时俱进;硬件则必须超前,合理规划以求起步正确。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必须具有前瞻性,做好宏观设计,能够发挥权威的引导作用。并且,每个城市有不同的特点和定位,要有切合实际情况的处理方法,“没有哪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是完全一样的,只要方法做得对,规划做得长远,每个城市都可以走出新加坡的成功之路”。




对此,李方悦认为,“城市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靠规划者的个人才华进行。包括新加坡总理在内,任何人不能随便更改规划,如果有改变,只能是有序的调整。”




目前,新加坡的居住用地只占土地总量的15%左右,却有约80%以上的人居住在全岛23个新镇内的政府组屋,基本上高标准地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同时,每个组屋中特意安置来自不同民族的居民,而在整个组屋一般只设置一个进出要道,让分散在各个独立住宅内的居民能够更多、更好地融合交流。




此外,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卫星镇”开发思路也让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中独树一帜。通过在郊区打造功能完备的大型住宅区,并有机组合各区域的城市功能,使城市整体获得均衡发展,为旧的城市布局注入了新的活力。住宅区内部有公交、捷运、百货公司以及商业服务网点,让居民不必拥挤到市中心就能享受均衡的居住服务,从而破解了大型城市的城市中心病问题。




2009年6月22日,新加坡政府特意设立了“李光耀世界城市奖(Lee kuan Yew World City Prize)”,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奖励以远见和创新思维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或者解决许多城市面临的环境挑战,并能以纵观全局的方式为不同社区带来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的城市及其领导人和组织。与其他城市规划奖项不同,“李光耀世界城市奖”更注重城市的宜居程度、生活品质,以及永续性的活力。迄今为止,已举办了三届,西班牙毕尔巴鄂、美国纽约和中国苏州先后夺得过桂冠。




社会参与共同开发保护老建筑




2013年年初,成龙曾因为将自己收藏的“老房子”——徽派古建筑中的4栋捐赠给新加坡而引发争议。后来他予以解释,因为新加坡在古建筑保护上“真的当回事,人家当这个真是一个宝”。这一举动对于坐拥深厚历史积淀、存有无数历史遗存的中国大陆,实在值得深思。




“在新加坡牛车水(China town),你可以在相距不过500米的地方看到中国寺庙与印度寺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古建筑。”李方悦说。城市发展与旧建筑保护的融合是新加坡人最为骄傲的事情。为做好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新加坡设立了市区重建局,全面规划城市保护。在制定城市保护计划总规划图阶段,就充分考虑了保留目标的多民族性、文化代表性、建筑风格以及美学上的独特性等。


新加坡在规划中对有价值的旧建筑主张“修旧如旧”,保留原汁原味

作为区域性保护的聚居区,牛车水属于老城区。但周边建筑除了风格比较老派之外,却没有一点残旧的样子。李方悦表示,这是因为新加坡在规划中对有价值的旧建筑持保护原则,主张“修旧如旧”,保留原汁原味,对建筑结构不会做大的变动。在此基础上,鼓励发展一些商业和旅游业,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创业需求,做到了保护与开发的共赢。




而由于古旧建筑的维护成本非常高,新加坡政府也积极与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缩写,即非政府组织)合作,将一些旧建筑交由NGO管理。李方悦介绍,在一些艺术区,NGO的参与力度非常大。政府会将艺术区内的老建筑分配给不同的艺术团体,由他们进驻这些建筑,通过给予一定政府补贴的方式,让他们发挥好老建筑的新作用——既保护好了老建筑,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文化价值。同样,在一些历史街区的改造中,政府通过给予法律的支撑、完善的拆迁补偿政策和合理的规划,使老城改造得以顺利进行。




在李方悦看来,新加坡城市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远而连续不断的规划过程。在横向上来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验还可以归纳为三大策略,与之前的四个步骤共同形成完整、规范、连续性强的城市规划经验体系:概括起来即概念规划专业详细、有法可依,总体规划和城市管理有法律护航、执行到位,以及尊重民意、共同参与制定规划项目,开放、透明而充满活力。




今天,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展览馆(Singapore City Gallery),人们可以参观了解新加坡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迁。其中最让人惊叹的是展览馆有一个很大的沙盘,囊括了新加坡城市所有建筑和分区情况,参观者可以将新加坡所有的标志性建筑尽收眼底。这个沙盘最大限度体现了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即使是还没有开发的土地,政府对地块的用途都了然于心,基本不会有所改变。




独具新加坡特质的建筑实践




清华大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李晓东在一次演讲中解读了新加坡的建筑之道: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混搭的国家,这个国家在成立之前基本是热带荒岛,人民心中还没有“新加坡”的概念。因此建国后,政府所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是塑造“鱼尾狮”雕塑,帮新加坡人民找到“根”,有了根就有了认同感,进而建立起归属感。




和现在的中国有些相似,当年的新加坡也从全世界请来大师做建筑,但大师的作品到了新加坡就遭遇水土不服。新加坡开始探讨适合自己地域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

www.bdddkj.com




由于地处热带,新加坡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针对热带气候特点来盖房子,注重遮阳、通风、避雨,很快产生了许多与新加坡直接关联的精彩作品。比如Newton Suites摩天住宅大厦,开窗的方式是从下往上打开,不是通常平开地推拉,“风进得来,雨进不来”,解决了热带雨季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此外,细节的处理和高品质的追求也使新加坡成为当之无愧的“花园城市”。刘太格在一次讲话中提到,新加坡有个面积只有两平方公里的纬一工业园(One-north),历经10年开发,土地也仅动用了1/10,因为新加坡“做工作不要求快,但求精致”。




在博地设计机构建筑设计所主管、主创建筑师王磊看来,新加坡的建筑造型、色彩和空间使用都达到了极致。包括住宅建筑的首层局部架空,商业建筑的景观设计从室外一直延伸到室内,以及人行天桥无处不在的景观绿化效果等,即使穿行在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也并不感到拥挤,繁华大街中甚至还有几分休闲舒适的意味。




芬兰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专家伊利尔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么”。过去数十年来,新加坡向世人展现了城市建设方面的远见和气魄。无论保护传统还是汲取西方优点,历任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们在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创作实践中,最终创造出具有鲜明新加坡特质的优秀作品,针对性地解决了新加坡自身的城市问题,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的“花园城市”典范。

 

Tags:

已有位网友对“新加坡:百年新规划 半部建筑史 ”发表评论。